伊犁融媒体中心讯(记者蔡立鹏通讯员赵健张磊)近日,伊犁河裸腹鲟保护工作传来捷报:位于巩留县的裸腹鲟繁育养殖基地完成第四次人工繁育,成功采集14万粒裸腹鲟受精卵,成活率预计超过70%。这批鱼苗计划于9月底至10月初投放伊犁河流域,届时将有超2万尾体长12-18厘米的幼苗被增殖放流,为这一极危物种的种群恢复注入新活力。

图为裸腹鲟。蔡立鹏摄(资料图)
作为国内仅存于伊犁河的珍稀物种,裸腹鲟(俗称“青黄鱼”)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“极危物种”。目前,国内已知野生原种仅11尾,5尾雌鱼和6尾雄鱼。保护工作迫在眉睫。自2007年起,新疆水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团队持续攻关,2020年实现人工繁育首次突破,2024年6月完成了8万粒受精卵的规模化采集。此次14万粒受精卵的采集量再创新高,标志着裸腹鲟人工繁育技术实现跨越式提升。
“每一粒受精卵都凝结着科研团队的心血。”该繁育养殖基地负责人介绍,从野生亲鱼监测、人工催产到受精卵孵化,团队历经无数个日夜攻坚,最终使裸腹鲟单批次采卵量较去年提升75%。

2024年11月18日,裸腹鲟伊犁河人工增殖放流现场。蔡立鹏摄
继2024年11月18日3万尾子一代人工繁育的裸腹鲟鱼苗被首次增殖放流到伊犁河后,今年9月底至10月初,又一批裸腹鲟鱼苗将选择伊犁河适宜水域进行投放,通过人为补充天然种群数量,不仅能直接遏制物种灭绝风险,更可通过提升基因多样性,推动伊犁河流域水质改善及生态系统平衡。
据了解,增殖放流作为裸腹鲟保护的关键环节,将同步开展放流鱼苗标记追踪与生态监测,为后续科研提供数据支撑。这一举措不仅是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实践,更对伊犁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。
来源:伊犁融媒体中心